中英博物馆策展与文博IP发展论坛:合作共赢,讲好中国故事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激励下,近几年我国博物馆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数字化平台,将博物馆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与公众分享,把传统文化的内涵用富有创新和创意的方式普及并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热爱传统文化,如何策展和立意,讲好中国故事,数字化IP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英国作为近代博物馆的启源地,在国际博物馆行业地位举足轻重,博物馆策展的理念也在处在国际学术前沿,随着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就博物馆未来发展的一些共性问题,需要一起探讨和面对,这也是举办这个论坛的意义所在。

本论坛以中英两国专家为主体,结合英国作为近代博物馆的启源地的行业积淀与新时代中国文博发展的本土探索,以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与共享为媒介,就如何创造、分享人类共同智慧,讲好世界视野下的中国故事贡献知识和经验,为新时代文博创新发展平台模式注入全新活力。

合作共赢

诺丁汉与中国博物馆界——合作共赢之路

王琦

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千里驹设计院

王琦介绍了英国诺丁汉与中国博物馆界在近些年的合作。2017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诺丁汉市政厅合作举办的“中国龙——从撼地巨人到飞羽精灵”展览在诺丁汉自然史博物馆大厅展出;2015至2018年,诺丁汉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立创新型科普基地等;2015年至今,诺丁汉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开展了多次专业博物馆展览策划培训,旨在为中国博物馆培训展藏师/策展师。

               “中国龙——从撼地巨人到飞羽精灵”展览(来源:王琦PPT)

对于博物馆展览策划培训,王琦表示,在观众进入博物馆之后,博物馆如何讲故事,又如何打动观众的内心,这是他一直关注的问题。在他看来,就策展而言,对于建筑与展览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关注,往往更容易起到“1+1>2”的效果。对内,展藏负责人要对藏品安全负责,对外,建筑师要对展览叙事负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建筑师与策展师的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在对空间的诠释和对展品的解读上获得非常好的效果。王琦认为,讲述故事并不等同于介绍知识,展览策划要更加强调相关内容与活动的启发性,由此不断激励观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其认知与探索的兴趣。

理念实践

记忆 教育 信息 精神:叙事类博物馆策展四大关键词

俞乐滨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展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俞乐滨结合40年的工作经验,用八个字,四个关键词,即“记忆”、“教育”、“信息”、“精神”概括了新时代叙事类博物馆的策展理念。他指出,按博物馆展陈策划和形式设计的模式分类,博物馆展陈呈三种模式:叙事类模式、艺术类模式、自然与科学类模式。其中,叙事类博物馆占了博物馆总数的较大比例,且展陈存在区别于艺术类博物馆展陈、自然与科学类博物馆展陈的特殊性。因此,探究叙事类博物馆展陈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俞乐滨PPT

在“记忆”方面,叙事类博物馆展陈应由“文物仓库”转变为记忆的“叙述者”,不仅要保存历史记忆,也要让历史记忆始终能被后人真切地感知;在“教育”方面,叙事类博物馆应该将展陈视作实施博物馆教育的主要手段,更加强调将教育融入到展陈的全流程之中;在“信息”方面,叙事类博物馆需要由以“实物为核心”转向“实物与信息共为核心”,展陈要具体言明这件实物、这批实物能够“反映出什么”,“体现着什么”,达到 “透物见史,更现精神”的传播目的;从“精神”方面,叙事类博物馆不仅需要用实物的展示和文字的描述来讲述历史,更要以时代价值为维度,建立起观众对“过去和今天”的心境关联、对“将来”的憧憬。

讲故事:达·芬奇,猫与听众的约会

Dr Gabriele Neher

英国诺丁汉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史系教学主任

Dr Gabriele Neher介绍了2016年在诺丁汉城堡中展出的“达·芬奇素描作品展”,并且分享了她参与这一项目的工作经验。此次“达·芬奇素描作品展”由英国皇室收藏10幅达·芬奇素描组成,包括达·芬奇创作粉笔画,人体、动物、水和植物草图,还有一些技术性作品。Dr Gabriele Neher介绍,此次展览从一开始,便有许多诺丁汉大学的学生和校友参与进来,并与诺丁汉城堡在加强观众参观体验方面展开了合作,比如展厅引导标识、活动组织以及社交媒体的运营。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与诺丁汉猫咪咖啡馆合作展开的宠物生活绘画活动。这一活动的灵感来自展览中的一幅作品,即达·芬奇的《猫、狮子、龙》,吸引到许多公众参与进来。对于参与展览的学生而言,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些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作品,更参与到展览的构思、推广、设计、呈现,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多亲近公众的思路。

展览海报(来源:Dr Gabriele Neher's PPT)

博物馆展览策划的当代思维

李历松

长沙博物馆副馆长

李历松以长沙博物馆的实践为例,讨论城市历史文化为IP的策展创新艺术,提炼出博物馆展览策划的当代思维。李历松指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应该被视为博物馆的IP,并以长沙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湘江北去——长沙古代历史文化陈列”、“中流击水——长沙近代历史文化陈列”为例,从陈列选题与定位、陈列研究与策划、陈列实践与创新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构建当代叙事,使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

来源:李历松PPT

数字化技术应用

数字技术在当代博物馆中应用的策略

Professor Eugene Ch'ng

英国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文化计算教授

Eugene Ch'ng以“数字技术在当代博物馆中应用的策略”分享了一些他关于策展的看法。他谈到,尽管最初数字化技术在融入到博物馆的过程中也曾备受争议,但它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数字化可以解决很多传统展陈的瓶颈性问题,而所有数字技术应用到最后都应该回归到人的需求本身。如今,博物馆不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存在,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社交体验活动场所,“观众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一个被动接受者,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想要主动参与到互动体验中来”。对此,Eugene Ch'ng建议,在数字化展览中,要尽量提供给观众一个可以任意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以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假如在虚拟现实中,观众能与文物有一个连接,让现代人有一段非常奇特的跨时空文化记忆,那么无疑将会产生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来源:Eugene Ch’ng's PPT

最后,Eugene Ch'ng总结到,数字化技术应用应该以人为本,在数字化展览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用户体验。同时设计之前也要尽可能得使用户能够提前参与进去,要充分考虑社会的互动参与,使之可以有效实现(虚拟)技术与展览本身、与人本身之间情感连接的可能。

艺术与科技共鸣:数字文博IP的创新维度

冯祖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公共艺术专业教师

体验经济时代,文博系统比以往更为强调用户的感知价值。对此,冯祖光就数字文化IP的发展分享了一些他的看法。在他看来,已有文博IP的数字化,往往是从延伸体验媒介、丰富体验形式、转换内容载体等角度,进行技术性优化提升。但在此基础上,真正的数字文化IP还应该不仅从国家、民族、主体文化等方式来理解,从文化、地域、普世的维度去理解,建立某种联系成为数字文博IP创新的内核。同时,数字文博IP的创新维度,也要充分考虑到想象与知识共鸣、多维世界与平行时空共鸣,群体能量和社会情感的共鸣,做足做好“数字时代的仪式性”。比如,在他看来, 一个中小型博物馆(一定的文物藏品),更适合的文博IP开发方式,有可能不是针对藏品,而是基于相关地理、历史、文化要素的开发的全新内容,使博物馆作为一种实物证明和特异性的剧场空间存在。

在会上,关于数字化在博物馆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助理教授朱毅诚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创客导师刘杨分别进行了“展示、交互、传播: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博物馆应用案例、启示和趋势”与“从数字化走向智慧化:浅议博物馆智慧服务的发展与实践”的发言。

文博IP开发的法律问题

价值共创:国际文博IP版权运营的规则与模式

王思源

娱乐媒体业务方向专职律师

结合国际文博IP版权运营的规则与模式,媒体娱乐业务方面专职律师王思源谈到,在文博IP开发中,以著作权为核心、辅以外观专利、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的运营贯穿全局,构成的“权利链条"既是每一个环节的有机串联,又是项目开发的基石。若在知识产权合规性上存在瑕疵,将可能对整个项目的后续开发与进展产生隐患。同样,文博IP开发的知识产权安排主要由各方行使意思自治,通过协议约定。其中授权范围、权利归属、使用方式、对价支付、批准权的行使等内容应为重中之重。他还谈到,当前国际文博IP开发已经形成体系完备、运营成熟、并且规定细致复杂的相关协议。作为文博IP开发行业的新生力量,尽管我国博物馆有藏品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的良好态势,但在法律认识、合同谈判起草方面还需多加努力。

结语:

数据显示,如今中国拥有五千余家博物馆,馆藏当中无法计量的文物,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与观众建立有效连接,形成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手段重现藏品故事,追随历史文化,搭建与观众之间的连接桥梁,这正是开发文博IP的意义所在。”千里驹设计院创世合伙人张炳坤这样谈到。





2018-12-10 10:47

编辑:南瓜


分享到: